本文要点: 「抗菌素耐药性」不但只是公共卫生的问题,更危及食物安全。要有效对付食物中的「超级细菌」,市民和食物业界应遵从「食物安全五要点」,处理食物时保持良好个人及环境卫生。高危人士要格外留意「生冷」食物的食安风险。

甚么是「抗菌素耐药性」?

抗菌素耐药性是指某种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具有令抗菌剂(例如抗生素)不再对其有效的能力。结果,标准治疗无效,病人受感染的情况持续,更可能传染他人。这些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的细菌(俗称「超级细菌」),不一定是病原体,也可以是于人体里与人类共生而又对身体无害的微生物,因此受感染的人也可以毫无病征。抗菌素耐药性也可属自然现象,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或微生物之间的基因转移而自动产生耐药性。

「抗菌素耐药性」与食物安全

抗菌素耐药性同样也对食物安全构成影响。在动物肠道繁殖的「超级细菌」可经食物链传播。当食用动物被屠宰时,有关的肉及肉类制品可能会被有「超级细菌」的排泄物所污染。「超级细菌」亦能经由受排泄物污染的土壤或水进入食物链,以及因使用受污染的水灌溉而传播至蔬果及其他农作物。人类如果进食未经彻底煮熟的受污染食物,又或者制备食物的方式不卫生造成交叉污染,都有机会接触到「超级细菌」。

甚么食物较高风险?

一般来说,动物制食品是人类接触食源性「超级细菌」的主要途径。生或未彻底煮熟的食物,或者较多人称呼的「生冷」食物,交叉污染的食物更大可能会有「超级细菌」。高危人士应避免进食。

运用食物安全五要点

不当处理食物会加剧抗菌素耐药性传播,而教育公众安全处理食物是预防食源性致病菌和「超级病菌」的主要措施。食物安全中心一直向市民及食物业界致力推广「食物安全五要点」,在整个食物制备及处理过程中保持良好个人及环境卫生。

「食物安全五要点」

从食物安全的角度来看,遵循「食物安全五要点」可以降低「超级细菌」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五要点

建议

重要性

精明选择

  • 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高危人士
  • 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未经热处理,可能含有「超级细菌」

彻底煮熟

  • 烹调可有效杀死食物中的「超级细菌」

保持清洁

  • 水洗可去除部分食物表面的「超级细菌」
  • 防止熟食或即食食物被「超级细菌」交叉污染

生熟分开

  • 防止熟食或即食食物受到生食的「超级细菌」交叉污染

安全温度

  • 如不立即食用,应将冻食保持在摄氏4度或以下,热食则保持在摄氏60度以上

此外,食物处理人员如有呕吐和腹泻,应避免准备食物。

食物安全中心的工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推出《香港抗菌素耐药性策略及行动计划(2023-2027)》(《行动计划》)。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一直积极参与《行动计划》,包括参与抗菌素耐药性一体化健康监测工作小组。

从食物安全角度来看,推行全面的抗菌素耐药性监测计划是风险分析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收集食源性抗菌素耐药性的监测数据及抗菌素的使用数据,有助找出食源性抗菌素耐药性的普遍性与动物中使用抗菌素有何潜在关系。在本港,食物安全中心一直就本地出熟的生肉及即食食品进行抗菌素耐药性监测。

就即食食品样本含耐美罗培南细菌的比率由 2019/2020 年先导调查的 1.6% 上升至 2022 年恒常监测计划的 2.5% 的情况,因先导调查的即食食品样本只包括刺身及蔬菜,恒常监测计划的即食食品样本则新增了预切生果及三文治。如果只计算刺身及蔬菜,耐美罗培南细菌的比率实际由 1.6% 微跌至 1.5%。虽然直接比较先导调查和恒常监测计划的所有即食食品样本含耐美罗培南细菌的比率并不恰当,但 0.9% 的增幅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该增幅并非显着。

在教育工作方面,食物安全中心藉着不同渠道,向市民和业界推广「食物安全五要点」以对付食物中的「超级细菌」。食安中心每年藉着十一月举行的「世界抗菌素关注周」等全球性活动,宣传中心对食物与抗菌素耐药性的讯息。同时,食安中心已发出业界指引,以便食物业界告知消费者所供应的即食食物含有生或未煮熟的食材/配料,消费者须注意因此而增加的食用风险。食肆可透过小册子、指示牌或餐牌上的提示、座枱卡、标籤或其他有效的书面方式,向消费者作出食用忠告。以下是食肆可提供的食用忠告示例,适用于生或未煮熟的高风险食物。

香港应对抗菌素耐药性的工作

鉴于抗菌素耐药性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威胁,政府在《2016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成立抗菌素耐药性高层督导委员会。2021年及2022年发表的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承诺起草第二个《行动计划》 ,制定下一阶段涵盖2023至2027年的应对策略。

秉持「一体化健康」方针,《行动计划》定下清晰的目标、优先措施和行动指标,让政府及各持份者可集中资源,更有效地应对抗菌素耐药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