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焦點橫額

回到主頁下一篇文章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八年十二月第一百四十九期) - 焦點個案

銀杏樹 – 種子含毒素的活化石

食物安全中心風險評估組
科學主任朱源強先生報告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一宗白果中毒個案,涉及的38歲女病人在食用從一街頭小販購買的50至60顆炒白果後,出現暈眩、噁心、震顫、頭痛及腹痛等症狀。

銀杏樹

銀杏樹(學名:Ginkgo biloba),又名公孫樹,以古老聞名,見證了恐龍在地球上出沒和突然消失。銀杏原產於中國,曾被西方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已經在地球上絕跡,現卻分布於世界各地。銀杏常被稱為活化石,因為銀杏在過去二億年時間內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同時亦可找到與恐龍同期的銀杏化石記錄。

(a)白果食品

白果食品

白果入饌

銀杏的種子(白果)在亞洲各地(尤其是中國、日本及韓國)是常見的食物,可用作粥、湯、菜餚及甜品的食材。本地亦不難見到食肆供應日式燒白果和街頭小販售賣炒銀杏。

(b)白果

白果

白果中的毒素

很多植物(見下表)含有天然毒素,有些更是日常的食物,其中包括白果。白果具有毒性,是因為含有4'-甲氧基吡哆醇及氰甙等毒素,而4'-甲氧基吡哆醇則被認為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化學物。

4'-甲氧基吡哆醇存在於白果的食物貯存組織中,具有抗維他命B6的特性,能抑制谷氨酸形成4-氨基丁酸。4-氨基丁酸及谷氨酸在神經細胞之間起着信息傳遞的作用。一般相信,在4-氨基丁酸減少與谷氨酸增加的雙重作用下,會引致癲癇發作及抽搐。雖然烹煮不能使4'-甲氧基吡哆醇失去毒性,但卻可除去氰甙等不耐熱毒素的毒性,從而降低白果的毒性。值得注意的是,未成熟及未經烹煮的白果毒性較強。

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八年植物及菇類毒素引致食物中毒的本地例子

植物

毒素

症狀

預防措施/備註

白果

4'-甲氧基吡哆醇及氰甙

噁心、嘔吐、腹瀉、腹痛、思維混亂及抽搐

  • 烹煮白果
  • 每天只限吃數顆白果.

野生芋頭

草酸鈣針晶體

舌頭麻痺及嘴唇腫脹

  • 切勿採食野生植物

(1)  野生菇類

(2)  摻雜毒菇的可食用菇類

菇類毒素

噁心、嘔吐、腹痛、大量流汗、出現幻覺、昏迷或其他神經性症狀

  • 切勿採摘野生菇類
  • 切勿購買懷疑摻雜不明品種的菇類產品

鮮金針

秋水仙鹼

嘔吐、噁心、腹痛及腹瀉

  • 用清水浸透,並徹底煮熟
  • 經食品廠加工處理過的金針及乾金針可安全食用

未經烹煮的北杏

氰甙

喉道收窄、噁心、嘔吐及頭痛

  • 用清水浸透,並以沸水(例如湯)徹底煮熟後再多煮一段時間

水仙球根

有毒生物鹼

噁心、嘔吐、腹瀉及暈眩

  • 切勿食用水仙球根

野生水果

植物毒素

腹痛、嘔吐、腹瀉及咽喉有燒灼感

  • 切勿在公園或郊野採食野生水果

對公眾健康的影響

白果的急性毒性最令人關注,中毒者通常會在進食後1至12小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思維混亂及抽搐等典型症狀。兒童特別容易因進食白果而食物中毒。在嚴重個案中,即進食大量白果或易受白果毒素影響的人,可能會失去知覺,甚至死亡。有報告指出,一次過進食10至50顆煮熟的白果,可引致急性中毒。

採取的行動及預防措施

關於本文開首提及的白果中毒個案,衞生署及食物安全中心於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五日分別發出新聞公報及「臉書」Facebook信息,提醒市民每天只可進食少量白果和不應進食未經煮熟的白果。兒童、長者及健康狀況欠佳人士須加倍留意。

注意事項:

  1. 白果含有天然毒素。
  2. 烹煮可以降低但不能消除白果的毒性。
  3. 一次過進食10至50顆煮熟的白果,可引致急性中毒。

給業界的建議

給市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