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頁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二年五月第七十期) - 食物安全平台

從 海 藻 到 麻 痺 性 貝 類 中 毒

食物安全中心
風險評估組
科學主任游天頌先生報告

我們一連三期介紹由微小生物(如浮游生物)產生,並影響海產安全的海洋毒素,本文為該系列之二。

是藻類還是貝類惹的禍?

人類最初因為進食貝類中毒而發現麻痺性貝類毒素。但這種毒素其實並非來自貝類,而是由一種名為雙鞭毛藻的藻類所產生的。這種藻類分布於各緯度,從熱帶以至阿拉斯加等寒冷地區的近岸海域和河口皆有其蹤跡。在有利的環境條件下,這些藻類會迅速繁殖,令海水變成紅色或棕色。這種現象稱為"有害藻華",亦即我們熟悉的紅潮。

麻痺性貝類毒素是一組結構上非常相近的化學物的總稱,目前已知有21種。這些毒素積聚在貝類的組織內,尤其是在消化腺和生殖腺。人們進食受污染貝類後,神經系統的鈉離子通道會受毒素影響,中毒症狀通常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包括刺痛、痲痺、口部四周出現灼熱感覺、發燒、出疹和步履踉蹌等,而且往往會有腸胃病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癱瘓、呼吸停頓,甚至死亡,但大部分患者通常在數天內康復。

在有利的氣候和水質環境下,產生麻痺性貝類毒素的藻類(圓圈所示)會迅速繁殖,以濾食為生的貝類吃下這些藻類後,毒素在體內積聚。人類吃了這些受污染的貝類便有可能中毒。
在有利的氣候和水質環境下,產生麻痺性貝類毒素的藻類(圓圈所示)會迅速繁殖,以濾食為生的貝類吃下這些藻類後,毒素在體內積聚。人類吃了這些受污染的貝類便有可能中毒。

麻痺性貝類中毒是可以預防的

世界各地的麻痺性貝類中毒事件在近數十年似乎有上升的趨勢,目前還不能確定究竟這是因為人們對這種毒素加深了認識;監察得力;貝類的食用量增加;還是實質的上升。在本港,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記錄,在二零零七至二零一一年間,有34宗懷疑貝類毒素中毒個案,68人受影響。其中在二零一零年五月有14宗個案呈報,受影響的29人均曾進食新鮮帶子。當時進行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進食了帶子生殖腺而出現不適的風險較高。

痲痺性貝類毒素一般積聚於貝類的消化腺和生殖腺。避免進食這些部位可大大減低痲痺性貝類中毒的風險。因此,若可行的話,烹煮前應先摘除雙貝類的內臟,只食用閉殼肌。烹煮的汁液亦應棄掉(尤其是蒸扇貝),以減少毒素水平。此外,應向可靠的店鋪購買貝類,烹煮前先刷洗外殼。進食亦不宜過量。

監察紅潮及麻痺性貝類中毒

為保障貝類可安全食用,各國食物規管當局均設立了監察及管理制度,本港亦不例外。食物安全中心(中心)設有食物監察計劃,定期抽查食物。因應本港水域出現的紅潮,政府設立了紅潮/有害藻華管理行動總計劃,務求減少紅潮可能對本港海魚養殖活動及市民健康的影響。當發現本港水域出現懷疑有毒的浮游藻類時,漁農自然護理署會通知食環署等各有關部門。中心便會在懷疑有毒藻類數量偏高地區附近的街市抽取貝類樣本,進行貝類毒素化驗。中心在二零零九至一一年之間,曾在這樣的情況下額外抽取了25個貝類樣本作麻痺性貝類毒素化驗,結果全部合格。

業界應向已建立有毒藻類監察計劃的國家採購貝類,避免購入從近期受有毒藻類影響的海域撈捕的貝類。另外,業界人士亦應按照《食物安全條例》的規定,妥為備存交易紀錄,以便追查食物來源。

下一期我們會繼續介紹其他貝類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