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心:除害劑、獸醫藥物或環境污染物等人造化學物是食物供應中由外而至的東西,但天然毒素則不同,是食物內的已有東西。天然毒素已存在於一些食用植物及動物內,人們若吃下足夠的分量可以造成不良影響 。

天然毒素來自何處?

有毒化合物來自各類植物和動物。天然毒素可能為發揮特定作用而存在於食物及動物,又或是抵禦捕食者、昆蟲或微生物的化學防衞。這些化學物有形形色色的化學結構,其性質和毒性亦大有分別。

食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

在全球超過300,000個已知的植物品種中,有至少2,000個屬於有毒。人們吃下野生的菇類、醬果或其他植物以致中毒的個案屢見不鮮。世界上只有幾百種植物為人們經常食用,但當中不少如過量進食或未經妥善處理便進食,亦會對人體有害。視乎植物的品種,可供食用部分會有不同,可以是葉子、葉芽、莖部、根部、果實或塊莖,而有毒部分亦一樣。

食物 減低風險措施
四季豆、扁豆、刀豆、紅腰豆、白腰豆、黃豆 把豆浸透,然後以沸水徹底煮熟。罐裝豆經高溫處理,毒素已皮破壞。
竹筍、木薯 去皮浸泡,切成塊,然後以沸水徹底煮熟。
北杏、亞麻籽 以沸水徹底煮熟;如果用其他方法烹煮,則只可小量進食。
馬鈴薯 存在陰涼的地方 ( 不需放雪櫃 ) ;切勿進食已發芽,發綠或已壞的馬鈴薯。
白果 切忌生吃;只可小量進食,每天最多只可數顆,特別是兒童。
鮮金針 ( 鮮黃花菜 ) 徹底煮熟;曬乾後的金針可供安全食用。
黑木耳 乾木耳本身並無毒素,但如需長時間泡發,應放入雪櫃內,防止受細菌污染。

食用動物中的天然毒素

動物源性天然毒素可能是新陳代謝過程中的產物或食物鏈中的化學物。雖然進食陸生動物後出現中毒的情況較少見,但由海洋生物毒素引致的中毒情況則在世界上不少地方發生。貝類、甲殼類動物和魚類吃下由有毒微藻類產生的海洋毒素後會在體內積聚。河豚毒素是一種毒性強烈的海洋生物神經毒素,相信是由某些細菌所產生。超過90種河豚含有這種毒素,人們即使吃下小量毒素亦可致命。由於雪卡毒素可存在於超過300種珊瑚魚,故此海產食物中毒報告常涉及這類魚。鯖魚因細菌性腐壞而產生的組胺亦會導致另一種海產食物中毒。

目前全球約有1,200種有毒及有毒腺的動物。雖然大多數不會作食用,但如用作食物時,必須小心避免毒腺或含毒素的組織。吃下一般不被認為是有毒動物的某些腺狀組織,例如含有與鯉醇相關化學物的鯇魚膽,也可引致食物中毒。

食物 減低風險措施
貝類 或含貝類毒素,在烹煮前先除去內臟及生殖器,每次只吃小量貝類,並避免吃下烹調汁液,因為部分貝類毒素可溶於水中。
珊瑚魚 每次只吃小量,避免吃卵子、肝、腸、頭及皮。吃這類魚時,避免喝酒精類飲品或吃果仁製品,因為已知道這些物質會加劇中毒症狀。
鯖科魚類 把可能含有組胺的魚類(例如吞拿魚、馬鮫、沙甸魚及鯷魚)妥善冷藏在攝氏4度或以下。

另外,魨形科魚類體內可含有河豚毒素,而河豚毒素是一種毒性強烈的海洋生物神經毒素。市民不應自行釣、劏洗及烹煮河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