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焦點橫額

回到主頁下一篇文章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八年十一月第一百四十八期) - 焦點個案

淡水魚刺身的食物安全

食物安全中心
獸醫公共衞生組
漁業主任鍾偉祺博士報告

背景

最近有人討論,虹鱒(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是否可以稱為「三文魚」,理由是虹鱒與大西洋三文魚一樣,同屬「鮭科」魚類。與此同時,本地有電視節目向觀眾推介鯇魚魚生。這兩宗事件令市民關注到淡水魚刺身的食物安全。

魚源性寄生蟲可感染人類

魚源性寄生蟲在海魚及淡水魚中均屬常見。一些魚源性寄生蟲可感染人類,例如線蟲及吸蟲。海魚中常見的線蟲有異尖線蟲,至於屬吸蟲的中華肝吸蟲(圖1)則常見於淡水鯇魚及相關品種。中華肝吸蟲病盛行於東南亞及東亞地區。近日有文獻指出,東亞地區感染中華肝吸蟲病的患者估計約有1500萬人,其中1300萬人在中國*。

顯微鏡下的中華肝吸蟲
顯微鏡下的中華肝吸蟲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臨床)黃世賢醫生)

魚源性寄生蟲的生命周期複雜,涉及多個中間宿主。不巧的是,一些商業價值高的魚,例如鯇魚,正是這些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在飼養過程中,這些魚類可能透過受污染的環境或投餵的飼料,吃下寄生蟲的卵或包囊。人類生吃或未有煮熟而進食這些帶有寄生蟲的魚類,便會受到感染。

良好的水產養殖方法可以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
良好的水產養殖方法可以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

良好的水產養殖方法可大幅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

挪威等一些歐洲國家已發展出專門的水產養殖方法,推行養殖魚類的寄生蟲防控措施(圖2)。歐洲聯盟(歐盟)已認可在沒有寄生蟲的環境中培殖胚胎和飼養,並以經殺滅寄生蟲處理(例如加熱處理)的飼料餵飼的養殖魚類,感染寄生蟲的風險大為降低。儘管如此,由於寄生蟲防不勝防,這些養殖魚類的產品仍須定期進行寄生蟲檢測。不過,東南亞地區養殖的魚類,例如鯇魚,一向以來並非在這種受監控的環境中飼養。

照片所見為食物投訴個案中懷疑帶有寄生蟲的魚生
照片所見為食物投訴個案中懷疑帶有寄生蟲的魚生

 透過冷藏殺死魚內的寄生蟲

為了處理魚類中的寄生蟲,歐盟與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規定,擬供生吃的魚類產品必須經過冷藏處理,以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舉例來說,供生吃的魚類在出售前須冷藏於攝氏零下20度或以下7天,或攝氏零下35度約20小時。只有由受妥善監控的環境出產的魚類產品,才可獲豁免上述規定。

總括來說,要懂得如何選擇食用魚類產品的方式。不論是海魚或淡水魚,若養殖環境缺乏監控,或產品未有予以適當處理,都可能帶有寄生蟲(圖3)。進食生的魚類產品,會有感染寄生蟲病的風險。

注意事項:

  1. 海魚及淡水魚均可能帶有多種寄生蟲。
  2. 生吃魚類存有微生物風險。
  3. 良好的水產養殖方法及冷藏處理可以大幅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

給業界的建議

給市民的建議

 

*MB Qian, J Utzinger, J Keiser and XN Zhou., 2016. Clonorchiasis. Lancet 387:8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