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公元前三百年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中國人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大多會按傳統吃糉子。糉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其他的餡料如綠豆、豬肉、咸蛋、栗子、冬菇、荳沙等也常加入糉子內來增加風味。糉子用蓮葉或竹葉包裹著。
從前,家家戶戶為應節都會自己動手裹糉子吃,但現在都市人生活忙碌,多改往酒樓、食店或超級市場買糉子。
過往曾有不法商人將硼砂加入糉子內,以延長保質期。任何人如出售的糉子含硼砂等非准許防腐劑,均違反《食物內防腐劑規例》(香港法例第132BD章)的規定,一經定罪,最高可遭罰款50,000元及監禁六個月。
透過食物監察計劃,食物安全中心的衞生督察會在端午節前從市面上抽取糉子樣本進行化學及微生物測試,確保在本港出售的糉子,適宜市民安全食用。有關化學測試涵蓋防腐劑(例如硼砂、水楊酸及苯甲酸)、重金屬(例如砷、鎘及水銀)、農藥殘餘(例如甲胺磷及滴滴涕)及染色料(例如蘇丹紅),而微生物測試則包括致病菌(例如沙門氏菌、金黃葡萄球菌及蠟樣芽苞桿菌)。
市民於選購、處理及進食糉子時,應注意以下食物安全提示:
在選購時:
- 向可靠的零售店鋪購買糉子,切勿光顧無牌小販
- 選購用糉葉包裹妥當的糉子
在處理時:
- 進食前,應將糉子徹底翻熱最少15分鐘,而糉子的中心溫度要達到攝氏75度
在進食時:
- 購買糉子後應盡快進食,避免長時間貯存
- 應將糉子貯存雪櫃內,並保持溫度在攝氏4度或以下
- 棄掉吃剩而又擺放在室溫下超過兩小時的糉子
- 糉子一般含較高熱量及較少膳食纖維,市民應注意均衡飲食,避免在節日進食太多糉子。同時,在進食糉子時亦應減少使用調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