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引言

1.哈夫病是指患者在進食魚類24小時內出現的不明原因的橫紋肌溶解症(骨骼肌纖維溶解)。哈夫病於1924年在波羅的海沿岸哈夫區首次發現,其後九年,該地區約有1000人患上這疾病。

2.此後,多個國家(包括瑞典、前蘇聯、美國、巴西及中國)均有哈夫病的致病記錄,大多與食用經烹煮的淡水魚(山鯰魚、鰻魚、白斑狗魚、水牛魚、銀板魚、淡水白鯧等)和小龍蝦有關。

安全性和對公眾健康的影響

1.哈夫病常見的病徵是肌肉無力、肌肉疼痛、肌肉僵硬和尿液呈咖啡色,但不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即神經系統受影響而觸發的病徵,如麻痺和癱瘓),故有別於食用某些海產而引致的食物中毒(如麻痺性貝毒、雪卡毒、河豚毒素引起的中毒等)。有報告指出,哈夫病的潛伏期約為八小時,但患者在進食有問題的淡水魚或小龍蝦後6至21小時內也可能會發病。

2.橫紋肌溶解症患者的骨骼肌纖維會溶解,導致肌肉細胞內的物質(包括一種存於骨骼肌組織中名為肌紅蛋白的氧合蛋白)進入血液。肌紅蛋白經血液循環流至腎臟,會沉積於腎小管(具過濾作用的微細組織),造成阻塞,引致急性腎衰竭。如情況嚴重,可有性命之虞。其實,橫紋肌溶解症更常見的成因有撞傷、運動過度、酗酒、先天性代謝性肌肉病變、燙傷或凍傷、藥物和毒素影響等。

3.哈夫病的成因至今未明,有人懷疑病因與一種在問題食物中積聚的耐熱毒素有關。然而,在對問題食物(魚類和小龍蝦)及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樣本進行化學分析後,並無發現任何可能引致哈夫病的毒素、藥物或有害物質。有人懷疑不當使用清潔劑(例如含草酸或哥士的的清潔劑)清洗小龍蝦會引致橫紋肌溶解症,但草酸或哥士的都不會引致與橫紋肌溶解症相同的病徵。

小龍蝦與哈夫病

1.到目前為止,僅在中國和美國錄得進食小龍蝦(中文學名"克氏原螯蝦",拉丁學名"Procambarus clarkii")引發哈夫病的病例。最先公布的病例是在2000年發生於北京的六宗個案。翌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亦有八宗與進食小龍蝦有關的哈夫病病例。自2010年起,中國陸續有更多食用淡水小龍蝦導致哈夫病的報告。

2.在2016年9月8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調查兩宗懷疑食物中毒個案,患者兩人,分別在進食購自深圳的熟小龍蝦後出現病徵,包括雙腳肌肉劇痛。

小龍蝦(中文學名
小龍蝦(中文學名"克氏原螯蝦")
(市場上的小龍蝦一般長度為7.5至10.5厘米不等)

給業界的建議

  1. 只向受有關當局監管的養殖場及信譽良好的出口商採購鮮活小龍蝦。只向已採用「食物安全重點控制(HACCP)」系統(或相若的食物安全管理系統)監控生產過程的加工企業採購小龍蝦製品(例如冷藏熟小龍蝦尾肉)。
  2. 在香港,市面上發售的所有食品必須適宜供人食用。業界應確保所出售或進口的食品符合相關的法定標準,適宜供人食用。

給消費者的建議

  1. 向信譽良好和可靠的供應商購買新鮮的小龍蝦,切勿買入來歷不明的小龍蝦,或捕捉野生小龍蝦食用。
  2. 小龍蝦要清洗乾淨,並徹底煮熟。
  3. 不應過量進食小龍蝦,小龍蝦的頭和內臟亦不宜食用。(根據現時的有限資料,有研究指出,在一宗進食小龍蝦後引發哈夫病爆發的事件中,消費者進食超過十隻小龍蝦,患哈夫病的風險會上升。)
  4. 在吃小龍蝦後,如感到全身或局部肌肉疼痛,應立即求醫,並主動告訴醫生之前曾進食的食物。

食物安全中心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