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痳痺性貝類毒素?

  1. 痳痺性貝類毒素是通常存在於雙貝類體內的一組天然毒素,可溶於水中,既耐熱又耐酸。不同毒素的毒性各異,當中以蛤蚌毒素的毒性最為劇烈。
  2. 進食受痳痺性貝類毒素汚染的貝類,可導致中毒。
  3. 痳痺性貝類毒素來自貝類所吃的浮游微生藻。蜆、青口、蠔、扇貝、帶子等雙殼貝類,通常是造成貝類中毒的媒介,因為牠們是濾食性生物,容易攝取水中的毒藻。
  4. 當所攝取的藻類產生毒素,這些毒素會積聚在貝類的組織內,尤其是在內臟部分。貝類的毒素含量多少,則視乎所攝取的毒藻數量而定。
  5. 當海水裏的一些浮游藻類暴發性地大量繁殖,就會令海水呈現色塊,這個自然現象稱為紅潮。生長在受影響海水的貝類所含的毒素濃度會因此迅速增加。

痳痺性貝類中毒的症狀

  1. 症狀主要與神經系统相關及可在進食貝類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 現。初期症狀包括口部及四肢痳痺,刺痛,腸胃不適如嘔吐及肚瀉。症狀一般會在數小時至數日內完全消退。
  2. 嚴重者會出現吞嚥及發音困難,癱瘓及呼吸系統停頓的情況,甚至可能引致死亡。
  3. 現時並無解毒劑可消解痲痺性貝類毒素,因此對中毒者的療法均屬支援性質。

對公眾健康的影響

  1. 痲痺性貝類中毒的主要問題在於急性中毒。
  2. 可引致痲痺性貝類中毒的毒素含量因人而異。一些個案顯示每人吃下120微克可引致痲痺性貝類中毒症狀。
  3. 兒童、長者及身體欠佳的人尤其易受痲痺性貝類毒素影響。
  4. 受污染貝類的痲痺性貝類毒素大部分積存於內臟。
  5. 烹煮有毒貝類後的汁液可能含大量的毒素。

規管

  1. 在香港,根據香港法例《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第132章),售賣不宜供人食用的食物,即屬違法。

給市民的建議

中心建議市民注意下列事項以預防痳痺性貝類中毒:

  1. 向可靠及持牌的海鮮店鋪購買貝類;
  2. 在烹煮貝類前先除去其內臟、生殖器及卵子;
  3. 每次只進食較少分量的貝類及避免進食烹煮後的汁液;
  4. 兒童、病患者及老年人較容易因進食含有毒素的貝類而中毒,故此應加倍小心;以及
  5. 進食貝類後若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求醫。

給業界的建議

  1. 向信譽良好的供應商採購食物,不要接收來源不明的食物。

食物安全中心
風險評估組
二零零七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