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排放核污水時香港特區政府將採取的日本食品進口管制新措施(Q1.1-1.12) 輻射與健康(Q2.1-2.5) 輻射與食物安全(Q3.1-3.11) 進口食物的監察及管制(Q4.1-4.7)預防性碘劑與健康(Q5.1-5.10) 瓶裝∕包裝飲用水在正常情況下的輻射標準(Q6.1-6.5)

輻射與健康

2.1 一般之本底輻射量為何 ?

我們每日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輻射,特別是天然輻射。在本港,平均每人每年吸收的天然本底輻射劑量大約為2毫希(mSv)。在世界各地,每人吸收的天然本底輻射劑量一般都是由每年1毫希(mSv)到10毫希(mSv)不等。不過,不同地區差異造成各地區的本底輻射劑量會有所不同,例如在伊朗和印度一些地方可達到每年200毫希(mSv)。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第2000年報告(只有英文版),世界各地人民平均每年攝入輻射劑量大約為0.3毫希(mSv)(包括水及食物)。此外,人們亦會從不同途徑吸收輻射劑量,例如來自宇宙射線的平均每年為0.4毫希(mSv),來自地面伽瑪射線的平均每年為0.5毫希(mSv),吸入(主要是氡)的平均每年為1.2毫希(mSv)。

2.2 什麼是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 (Half-life)?

半衰期是放射性物質經由衰變失去其50%的活度所需要的時間。每一種放射性核素有其獨有的半衰期。

2.3 核事故可能會釋出哪些放射性核素?這些放射性核素會在環境中存留多久?

如核電廠未能正常運作,反應堆內會產生放射性混合產物("核裂變產物"),以致可能會把輻射外泄至附近地區。這些產物包括放射性碘-131(I-131)、放射性銫-134(Cs-134)、放射性銫-137(Cs-137)、放射性鍶-90(Sr-90)、放射性釕-103(Ru-103)、放射性釕-106(Ru-106)及放射性鈰-144(Ce-144),當中會損害健康的主要為放射性銫及放射性碘,而這兩種放射性核素已涵蓋在食物安全中心有關食物中的放射性監察計劃內。

射性核素 半衰期
碘-131 8.04日
銫-134 2.06年
銫-137 30年
鍶-90 29.1年
釕-103 39.3日
釕-106 1.01年
鈰-144 284日

由於受到外泄的放射物質種類、濃度、天氣等多項因素影響,這些放射物質於環境中存留的時間很難準確預測。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核素如銫-137可能存留多年。

2.4 接觸放射性銫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影響?

放射性銫(例如銫-134及銫-137)可在發生核事故情況下釋出。如透過外照射方式接觸大量的放射性銫,可造成灼傷和急性放射病,甚或死亡。接觸放射性銫會增加患癌的機會。至於透過食入或吸入的內照射方式接觸放射性銫,則會令這種放射性物質分布在軟組織內,特別是肌肉組織,因而增加患癌的機會。

2.5 人體接觸放射性物質的量度單位為何?

這種接觸情況會以有效劑量表達,代表一個人因接觸電離輻射而受到的損害總量。有效劑量相等於每單位質量的受照物質因電離輻射所得的能量(以戈瑞表達)乘以輻射權重因子(代表不同輻射(阿爾發、貝他或伽瑪)的危害程度)及組織權重因子(代表不同人體器官或組織對輻射所引致生物效應的敏感程度)。有關單位為希沃特(希),較常稱為毫希沃特(毫希)。在本港,平均每人每年吸收的天然本底輻射劑量大約為2毫希(m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