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頁 下一篇文章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零七年四月第九期)-焦點個案

河豚毒素中毒

食物安全中心
獸醫公共衞生組研究主任曾耀源先生及
風險評估組研究主任鄧紹平博士聯合報告

事故摘要

二零零七年三月,廣東湛江市爆發因進食雲斑裸頰鰕虎魚的食物中毒事故,有一名村民死亡。

雲斑裸頰鰕虎魚(拉丁學名:Yongeichthys criniger)屬於鰕虎科,是含有"河豚毒素"的少數鰕虎魚之一。河豚毒素亦會存在於部分河豚內。這種有毒的鰕虎魚與同屬一科可供人食用的彈塗魚例如大彈塗魚(拉丁學名: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外形相似,後者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常見而沒有毒性的食用魚類。因此,有些人最初以為村民因進食彈塗魚而中毒。

含河豚毒素的鰕虎魚品種在本港十分少見,以往從沒報告市面上出售的食用鰕虎魚品種含有河豚毒素。

什麼是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是一種毒性強烈的海洋生物神經毒素,因經常與魨形目的河豚有關而得名。河豚(見插圖)和刺規是含河豚毒素的魨形目常見魚類。此外,這種毒素亦會存在於鰕虎魚、貝類海產、加州蠑螈、鸚哥魚、斑蟾屬蛙類、藍紋章魚、海星、神仙魚和扁蟹等其他動物品種。

插圖﹕一些有毒的河豚品種:月尾兔頭魨(拉丁學名:Lagocephalus lunaris) (上); 黃鰭多紀魨(拉丁學名:Takifugu xanthopterus) (下) (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

專家相信,河豚毒素很可能是由經常與海洋生物有關的海洋細菌所產生。以河豚來說,河豚毒素主要分布在卵巢(魚卵)、魚肝和魚皮,而魚肉則通常不含毒素。不過,一些有毒的鰕虎魚,例如雲紋裸頰鰕虎魚(拉丁學名:Yongeichthys nebulosis),其魚肉亦含有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非常耐熱,因此在烹煮和乾燥等食物配製過程後多會仍然留在魚組織內,所以吃河豚和刺規等含有河豚毒素的魚類是十分危險的。

河豚毒素的毒性

人們攝入約1~2毫克河豚毒素便可致命。另外,專家估計只需0.2毫克河豚毒素便可令人出現中毒症狀。河豚毒素中毒症狀通常會在病者吃下毒素後10至45分鐘出現,但亦可延至三小時或以上。病者會覺得面部及手腳感覺異常,隨後可能出現眩暈或麻痺,亦可能會有噁心、嘔吐、腹瀉和上腹疼痛。病者繼而可能會有呼吸急速等呼吸症狀,並可能出現低血壓、抽搐和心律不正。一般而言,病者的神志會一直保持清醒,直至死亡前的一段短時間,而死亡通常在進食後的六小時內發生。所有人類均可受河豚毒素中毒所影響。現時並無已知的解毒劑或抗毒素可消解河豚毒素,因此症狀的療法均屬支持性質。

不同品種河豚的毒性不同,毒素在組織的分布情況亦有異。此外,河豚的毒性和毒素成分亦偶爾會因季節和水域的差異及每條魚的獨特性而不同。人們可能只吃了小量河豚,便出現河豚毒素中毒症狀。

本港的河豚毒素中毒個案

本港亦有河豚毒素中毒個案,但為數不多。過去三年,向衞生署呈報的由河豚毒素引致的食物中毒個案共有五宗,受影響人士有12名,其中四宗(涉及11人)與進食河豚有關,另一宗(涉及一人)則懷疑與進食刺規魚乾有關(見插圖)。該名病者在飲用刺規魚乾湯後出現與河豚毒素中毒吻合的症狀。

插圖﹕刺規魚乾(由香港中毒諮詢中心提供)

給業界和消費者的意見

在本港,市面上出售的所有食物必須適宜供人食用,業界應特別留意魚類及魚製品的進口與銷售,確保可供安全食用。至於消費者,則應避免購買及自行劏洗河豚、刺規或不知名魚類進食。

更多資料

有關魚類品種的更多資料,請瀏覽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的香港海水魚資料庫

鳴謝

承蒙漁農自然護理署及香港中毒諮詢中心批准使用有關照片,謹此致以衷心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