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頁 下一篇文章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零七年二月第七期)-焦點個案

進食油魚與排油腹瀉

食物安全中心風險評估組
科學主任郭麗儀女士報告

背景

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三日,食物安全中心(中心)宣布,有多名市民報稱進食標籤為"鱈魚"的魚類後出現排油腹瀉。有關魚類懷疑是以鱈魚或相若名稱出售的油魚。中心呼籲市民和業界留意有關情況,並提醒他們進食含大量難以消化蠟酯的油魚和相關品種後可能出現的症狀。直至二零零七年一月三十一日止,中心共接獲約700宗有關此事的投訴和查詢。由於事件引起市場混亂,業界同意暫停進口和出售油魚。

魚類中的蠟酯

油魚(中文學名:棘鱗蛇鯖;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或中文學名:異鱗蛇鯖;拉丁學名: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屬於蛇鯖科,是已知道含有大量難以消化蠟酯的兩類較常見魚類。根據文獻記載,這些魚類所含的蠟酯約為體重的20%。由於這兩類魚不會分解其膳食中自然存在的蠟酯,於是蠟酯囤積在體內,包括魚皮和魚肉。水域和季節變異均可影響魚類中的蠟酯含量。

插圖﹕含大量蠟酯的油魚﹕棘鱗蛇鯖(上);異鱗蛇鯖(下)

圖片來源﹕Regulatory Fish Encyclopedia: http://www.cfsan.fda.gov/~frf/rfe0.html Office of Seafood and Office of Regulatory Affairs,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1993-2006.

油魚分布於地球上不同的熱帶和溫帶水域。美國、澳洲、英國、德國和瑞典等食物當局已發出勸諭,提醒消費者和業界進食油魚和相關品種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只有日本和意大利兩國認為有必要禁止進口和出售油魚。

要識別不同品種的魚類有時並不容易。某一種魚有時會有超過一個俗名。因此,消費者和業界應留意魚類的學名,以免誤認及誤標魚類。中心已成立工作小組,成員包括業界和學術界代表及政府官員,以制定有關識別及標籤油魚的指引。

蠟酯對健康的影響

蠟酯在人體內不會被腸吸收,導致一些消費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例如迅速排出小量黃色或橙色油分;或嚴重腹瀉,並有噁心、嘔吐和頭痛。然而並非所有吃了這些魚類的人都會受影響。對蠟酯的敏感程度似乎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似乎完全不受這些魚類影響,進食後不會出現任何不適。受影響人士一般會在進食魚類後30分鐘至36小時內出現症狀,並在24至48小時內痊癒。我們就70宗本地投訴個案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約100名受影響人士中幾乎全部都有排油腹瀉,約三分之一有腹痛,報稱的潛伏期中位數為13小時。

蠟酯不會透過烹煮或冷凍過程分解。雖然採用能去除大部分魚油的某些烹調方法(例如烤)及棄掉烹煮液體或可在某程度上將風險降低,但現時沒有能減少魚類中蠟酯的方法,保證蠟酯水平不會令食用人士出現不適。

以往,澳洲、新西蘭和美國等海外國家亦曾發生因進食油魚和相關品種引致排油腹瀉的個案。由於患者病情通常輕微,而且很快痊癒,因此可能會出現少報個案的情況。

給業界的建議

  1. 如從事魚類貿易,應核實進口和出售的魚類品種。
  2. 油魚及其製品應以正確名稱出售,而預先包裝的製品則應加上正確標籤出售。
  3. 膳食供應商及食物製造商應從可靠來源採購魚類,避免循不當途徑購買魚類。此外,他們暫時不應把這些魚類入饌,以免引起市場混亂。

給消費者的建議

  1. 消費者應留意進食油魚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如首次進食這些魚類,應先進食小量以看看會否出現不適。
  2. 如對出售的魚類品種有疑問,應請賣方澄清。
  3. 保持飲食均衡,進食不同種類的食物。

更多資料

如欲獲得有關此事的更多資料,請瀏覽下列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