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费者有好处的基因改造食物

在1994年,延熟番茄Flavr-SavrTM面世,成为基因改造农作物商业化的首例。此后,世界各地有十多种不同的基因改造农作物获准在市场上出售,当中有主要的作物,如大豆、粟米、棉花,也有木瓜、茄子等蔬果,它们大多改造以防御疾病和虫害,并能抵受特定的除草剂。这些"第一代"基因改造作物能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量,受惠对象主要是农民,而现时的研究则集中开发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健康营养益处的"第二代"基因改造作物,公众有望更直接得益,但一些人对这些作物是否能安全食用仍感忧虑。

防褐变苹果

削开或切块的苹果很快会变成褐色,令人食慾大减,儿童更望之生厌。每年因褐变问题而丢弃的苹果,数以吨计。其实,也有不少方法可防止切开的苹果褐变,例如涂上柠檬汁、用盐水浸泡或水煮法等等,但这些方法都难免影响苹果的味道或口感。

为减少苹果的废弃量,并方便消费者,吸引他们选购苹果,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不会褐变的基因改造苹果,透过抑制褐变反应中的一种名为多酚氧化酶的酵素发生作用,防止苹果转为褐色。这种基因改造苹果几乎不含多酚氧化酶,不会发生褐变反应,因此,苹果不会在咬开、切块或碰伤后变成褐色。

在2015年3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完成对两种防褐变苹果的评估,认为这些苹果与传统农业方法生产的苹果(传统苹果)同样可安全食用和富营养价值。

图1:苹果
图1. 由于多酚氧化酶的催褐作用受抑制,防褐变苹果不像传统苹果会出现褐变。

不易碰伤变黑和减少释出丙烯酰胺的马铃薯

马铃薯和苹果一样,在切开或削皮后会变成褐色。新研发的基因改造马铃薯一如防褐变苹果,同样通过抑制多酚氧化酶,令马铃薯在削开或去皮后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色,并且不会因贮存受挤压而呈现黑斑,有助降低马铃薯的废弃量。这种基因改造马铃薯除了不易碰伤变黑外,天门冬酰胺含量亦较低。天门冬酰胺是一种氨基酸,天然存在于很多种类的蔬果之中,部分品种马铃薯的天门冬酰胺含量则较高。天门冬酰胺在食物高温加热(如油炸或烘焗)时,遇上某些存在的糖类,便会产生反应,形成丙烯酰胺,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把丙烯酰胺列为可能致癌物。据报道,油炸后的基因改造马铃薯,丙烯酰胺含量较油炸非基因改造马铃薯低50%至75%。消费者如欲进食油炸马铃薯食品,基因改造马铃薯会是较健康的选择。预计这种马铃薯会于不久将来在市场出售。

图2:马铃薯
图2. 基因改造马铃薯声称经油炸后产生较少的丙烯酰胺。

"益心"大豆

近年,多个国家有关当局建议多进食含有长链奥米加-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下称"长链奥米加-3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食物,以减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其实,只需每星期食用不少于两餐鱼类,便能符合上述建议,即使这样,一些西方国家膳食中鱼的分量仍然偏低。

有见及此,科研人员研究可否以植物作为长链奥米加-3脂肪酸的供应来源。他们改造大豆基因,使大豆的十八碳四烯酸(下称"SDA",其为长链奥米加-3脂肪酸合成时产生的脂肪酸代谢中间物)含量增高,从而提升基因改造大豆及其衍生豆油的长链奥米加-3脂肪酸水平。这种基因改造大豆已通过多个食物安全当局的安全评估,欧盟国家、美国、澳洲、加拿大、日本和韩国均准予食用。

图3:大豆
图3. 透过基因改造增加大豆的SDA含量,以满足人体所需的长链奥米加-3脂肪酸的膳食摄取量。

"防癌"菠萝

番茄红素是一种天然物质,正是这种物质使番茄呈现红色。番茄红素属抗氧化物,或有助降低罹患某几种癌症的风险。为提高番茄红素的膳食摄入量,科研人员对菠萝进行基因改造,从红桔提取一个基因,使该基因大量表达,另外抑制两个影响番茄红素合成的内源基因,让番茄红素蓄存于菠萝的可食用组织中,基因改造菠萝的果肉因而呈粉红色,容易与传统菠萝分辨开来。

研究人员正于哥斯达黎加对基因改造菠萝进行实地测试。如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这新品种的菠萝将可在美国市场作食物发售。

图4:菠萝
图4. 基因改造菠萝含有抗氧化物番茄红素,有助降低罹患某几种癌症的风险。

基因改造作物陆续面世

在2014年,共有28个国家栽种基因改造作物。由1996年至2014年,全球基因改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增逾百倍。除文中提及的农作物外,其他可直接让消费者得益的崭新基因改造作物品种,如营养更丰富的大米、不致敏坚果、"益心"番茄(含有可降低心脏病风险化合物的基因改造番茄)等,亦将相继出现,或有一天会与较传统的食用作物同现于食品货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