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发酵食物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研究结果

食物安全中心进行了一项本地发酵食物及饮品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研究,评估市民从食物摄取氨基甲酸乙酯的情况,并于今日(九月十八日)公布研究结果。

中心发言人说,有关一般本地食物中氨基甲酸乙酯中含量的资料并不多,过往在海外进行的研究以西方膳食的食品为主。

发言人说:「根据今次研究结果,中心可向业界和市民提供有用的资料和制定相关指引。」

氨基甲酸乙酯又称尿烷,是发酵食物在发酵或贮存过程中天然产生的物质。不同的发酵食物(例如面包、豉油及乳酪)和酒精饮品(烈酒、葡萄酒及啤酒)检出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不一。

发言人说:「公众关注食物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是因为这种物质可能致癌。目前并无国际标准,规定食物的氨基甲酸乙酯最高容许限量。」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曾在二零零五年进行评估,认为经食物(不包括酒精饮品)摄取的氨基甲酸乙酯量,对健康影响不大,但经食物和酒精饮品摄入的氨基甲酸乙酯量,则可能对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中心在市面抽取了276个发酵食物及饮品样本,包括70个酒精饮品样本,作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样本涵盖九类食品,包括发酵谷类食品(面包、卷、中式包类及饼干)、豆类(发酵大豆食品)、腌制蔬菜、肉类制品(发酵猪肉制品)、发酵奶类制品、发酵鱼类制品、调味料及酱汁、非酒精饮品及酒精饮品。

研究结果显示,202个样本(百分之七十三)检出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由未有检出至每公斤含650微克。

其中发酵大豆食品(南乳和腐乳),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介乎未有检出至每公斤含650微克;酒精饮品(黄酒、日本清酒和梅酒),含量介乎未有检出至每公斤含390微克;葡萄酒(红酒及白酒),含量为每公斤含6.7至47微克;发酵谷类食品、腌制蔬菜、发酵奶类制品、发酵鱼类制品(霉香咸鱼)及发酵的茶(中国茶)等其他本地发酵食物的含量,介乎未有检出至每公斤含44微克。

发言人说:「中心利用其『香港市民食物消费量调查』所得的初步加权消费量数据,以及是次研究所得发酵食物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估计一般香港市民从本地发酵食物和饮品摄入氨基甲酸乙酯的分量对健康构成的风险不大。」

「不过,对于长期饮用大量酒精饮品的消费者,例如蒸馏烈酒(每天超过270毫升) 、梅酒(每天超过76毫升)及葡萄酒(每天超过250毫升),则不能排除因摄入较高量氨基甲酸乙酯而可能对健康构成风险。」

研究结果又显示,本港不同发酵食物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不一,样本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一般偏低,而主要的膳食来源是酒精饮品、发酵谷类食品(面包、卷、中式包类及饼干)及豆类(发酵大豆食品)。

中心建议消费者:

* 保持均衡饮食,切勿偏食,避免过量进食发酵食物和饮品,特别是酒精饮品;
* 把发酵食物和饮品贮存在阴凉及较暗的地方;及
* 避免积存过多发酵食物和饮品,尽量缩短贮存时间。

业界则应留意以下要点:

* 制造商应遵守《优良制造规范》;
* 制定缓解措施,以减少发酵食物和饮品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例如确定和减少氨基甲酸乙酯前体(可经发酵转变为氨基甲酸乙酯的化学物)的分量;
* 向可靠的供应商采购发酵食物和饮品;
* 在运送及贮存发酵食物和饮品时使用合适的容器,避免光线照射和暴露在高温下;及
* 以先入先出的原则处理存货。

研究结果已上载食物安全中心网页:http://www.cfs.gov.hk/s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fc_01.html

有关在贮存及运送期间减少酒精饮品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业界指引拟稿亦已上载于食物安全中心网页: http://www.cfs.gov.hk/sc_chi/committee/committee_tcf_Ethyl_Carbamate.html

欢迎业界人士,就指引拟稿提出意见。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6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