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進食某些海魚後出現排油腹瀉

背景

食物安全中心(中心)最近接獲市民投訴,指進食標籤上名稱為“鱈魚”的魚類後出現排油腹瀉的情況。投訴涉及的魚類相信並不是鱈魚,而是一種油魚。這些症狀懷疑與油魚內含有難以消化的蠟酯有關。在澳洲及美國,據報曾有人進食油魚等海魚後出現排油腹瀉的情況。

中心採取的行動

中心在接獲投訴後展開調查,懷疑有關症狀是因投訴人進食的魚類含有蠟酯所致。有關零售商已在中心的勸喻下停售有關的冷藏魚類。中心會繼續跟進有關情況及採取適當行動。中心並已成立工作小組,成員包括學者、業界及消費者組織代表,以制定指引協助業界和消費者識別油魚/鱈魚。

什麼是蠟酯?

蠟酯又名蛇鯖毒素,自然存在於油魚(中文學名:異鱗蛇鯖;拉丁學名: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或中文學名:棘鱗蛇鯖;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等某些海魚中。蠟酯在人體內難以消化,因而囤積在直腸,可導致排油腹瀉,並出現胃痙攣以至急性腹瀉等不適。並非所有人士均會受蠟酯影響。患者一般會在進食魚類後30分鐘至36小時內出現症狀,並在24至48小時痊癒。

給業界的建議

  1. 如你從事漁類貿易,請清晰了解進口或出售的魚類品種,包括油魚及相關品種。
  2. 核實魚類的正確名稱,特別是預先包裝的魚類及魚類產品,並加上有正確魚類品種的標記及標籤以供出售。
  3. 如你是食物供應商或製造商,應向可靠的來源(例如獲認可的魚類批發市場和信譽良好的魚類進口商等)採購;避免循不當途徑購買魚類。
  4. 由於油魚及相關品種的魚類可導致一些人排油腹瀉,飲食業不適宜把這些魚類入肴供應給市民食用。
  5. 小心檢查(包括細閱標籤)購入的魚類,確保購入的鱈魚並非是油魚及相關魚類充當的。

給市民的建議

  1. 選購食物時,應考慮進食油魚和相關品種後可能出現的症狀。
  2. 如對某種魚的類別有疑問,購買前應先向賣方查詢和要求澄清。
  3. 保持飲食均衡,進食不同種類的食物。
  4. 如出現腸胃的症狀,應向醫生請教。

更多資料

如欲取得更多有關資料,請登入下列網頁:

食物環境衞生署
食物安全中心
二零零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