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焦點橫額

回到主頁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八年七月第一百四十四期) - 食物安全平台

抗菌素耐藥性—同樣也是食物安全問題

食物安全中心
風險評估組
蕭雲潞獸醫報告

一九二八年,英國醫生及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Sir Alexander Fleming)首次發現抗生素盤尼西林。在二十世紀,盤尼西林被譽為靈丹妙藥,因為有助治 療當時的多種不治之症,例如腦膜炎及肺炎。然而,自發現該偉大藥物後不足一個世紀,抗菌素耐藥性已成為全球公共衞生構成重大影響的問題。二零一五年,第六十八屆世界衞生大會針對抗菌素耐藥性問題推出一項全球行動計劃,以“健康一體”的方式下對抗這個新出現的健康威脅。為應對本地的抗菌素耐藥性問題,政府在二零一七年推出《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7-2022)》,促請跨界別加強合作。

什麼是抗菌素耐藥性?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抗菌素耐藥性是指某種微生物(例如細菌、病毒及部分寄生蟲)具有令抗菌劑(例如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及抗真菌藥物)不再對其有效的能力。結果,標準治療無效,病人受感染的情況持續,更可能傳染他人。不過,抗菌素耐藥性屬自然現象。微生物會通過基因突變或微生物之間的基因轉移而自動產生耐藥性。

抗菌素耐藥性是如何傳播?

抗菌素耐藥性問題日趨嚴重,因素甚多。其中一個主要成因,是人類及動物錯用及濫用抗微生物藥物(見圖),而令微生物加快出現抗菌素耐藥性。當病人或食用動物接受抗生素後,易感細菌會被殺死,但具耐藥性基因的細菌則存活。因此,抗藥性細菌的數量或會超過易感細菌,並在人體或食用動物的腸道繁殖。當體內帶有抗藥性細菌的病人前往醫院、診所或社區,這些抗藥性細菌會通過不潔的設施或人與人的直接接觸而傳染他人。

抗藥性細菌經人傳播(途徑A)及經食用動物傳播(途徑B)。

抗藥性細菌經人傳播(途徑A)及經食用動物傳播(途徑B)。

抗菌素耐藥性同樣也對食物安全構成影響。在動物腸道繁殖的抗藥性細菌可經食物鏈傳播。當食用動物被屠宰時,有關的肉及肉類製品可能會被有抗藥性細菌的排泄物所污染。抗藥性細菌亦能經由受排泄物污染的土壤或水進入食物鏈,以及因使用受污染的水灌溉而傳播至蔬果及其他農作物。人類可通過以下方式接觸到抗藥性細菌:進食未經徹底煮熟的受污染食物 ; 製備食物的方式不衞生 ; 或直接接觸到動物糞肥。

有何措施可抑制食物鏈中的抗菌素耐藥性?

為有效減低在食物鏈中出現抗菌素耐藥性和抑制抗菌素耐藥性傳播,各有關界別的人士(包括獸醫專業、農業、環境及食物業界)均需通力合作。採取預防措施,至為重要。舉例來說,農民應在禽畜身上善用抗菌劑,不應把抗生素用作生長促進劑。獸醫應協助食用動物養殖場採用良好畜牧規範,以減低對抗生素的需求。食物製造商應採取有效的衞生措施,以便在食物加工期間,保持食物衞生,盡量減少交叉污染。

下期文章將會提供更多資料,探討如何防止人們受食物中已存在的抗藥性細菌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