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的意见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评估传言与真相

世界卫生组织的意见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认为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基因改造食物都已通过风险评估,因此不大可能对人类健康带来风险。再者,并没有证据显示基因改造食物在其批准出售的国家引起食物安全问题。

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评估

所有基因改造食物均须接受生产商和来源地规管机构的严格安全评估,才可在市面出售。以加拿大为例,基因改造食物是受到加拿大卫生部及加拿大食物检察局所规管。这两个机构负责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及环境评估工作。基因改造食物须完全符合有关的安全规定,方可在市面出售。整个评估过程(包括生产商的自行评估)可能长达数年,十分全面。

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评估,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所认可的「实质等同」原则进行。根据「实质等同」的原则,如果一种新的食物或成分被认为实质上等同于一种传统的食物或成分,该种食物或成分即可视为与传统品种同样安全。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评估主要考虑以下各点:

若发现两者之间有差异,有关规管机构会再进行评估和动物测试。迄今,没有证据显示市面上出售的基因改造食物并不宜供人类食用。

传言与真相

问题一 传言
来自基因改造来源的色氨酸(L-tryptophan),会否令服用者患上嗜伊红血球增多性肌肉痛征候羣EMS (Eosinophilia Myalgia Syndrome),甚至死亡? 在一九八九年,EMS的个案数目在美国突然上升,共有超过1500人患病,其中至少37名患者死亡。EMS的症状包括感冒病征、肌肉剧痛、皮肤发炎,甚至记忆混乱。有人认为事件的成因与在日本生产的某几批营养补充剂色氨酸(一种必需氨基酸)有关。有些人相信用来生产色氨酸的基因改造细菌,是令人患上该症的主因。
真相
报告指出有关的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改变了一贯的生产程序,减少了淨化程序所使用的活性碳。事实上,调查发现EMS与基因改造细菌的使用并无直接关系,但可能与淨化程序改变而产生的汚染物有关。

问题二 传言
乳牛若注射了由基因改造细菌制造的牛类生长激素BST (bovine somatotropin),它的牛奶是否不宜饮用? BST是一种由牛只自然分泌来促进生长的荷尔蒙。由于这种荷尔蒙有助刺激牛奶的产量,因此美国的畜牧业利用基因改造细菌大量制造BST,藉以增加牛奶的产量。这些在牛奶中来自基因改造细菌的BST残余物,被认为会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因此,某些国家已禁止在畜牧业中使用来自基因改造技术的BST。
真相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牛只自然分泌的BST,或来自基因改造技术的BST会影响人体健康。部分国家已准许畜牧业界使用BST。不过,乳牛被注射来自自然分泌或基因改造技术的BST后,可能会患上乳腺炎,或导致跛足或不育,加拿大等国家为了保障动物的健康,不准许BST的使用。因此,可否使用BST的决定与基因改造技术无关。

问题三 传言
进食基因改造马铃薯会否影响发育及免疫系统? 在一九九八年,英国Rowett研究所(Rowett Research Institute)的毕斯泰博士(Dr. Pusztai)初步研究发现老鼠进食基因改造马铃薯后,生长速度和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因此,进食基因改造食品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
真相
多个科研权威机构包括英国皇家科学学会(Royal Society)其后在审核毕斯泰博士的研究资料时,发现该实验的设计存有不少漏洞。他们认为这研究的结论是建基于不足的资料上,所以结论不能成立。此外,学会亦认为,不可以根据对个别基因改造食品的研究,便对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性作一般性的论断。

问题四 传言
基因改造会否为食物引入致敏原? 有报道指出市面上一些基因改造大豆的产品,可能含有来自巴西果仁的致敏原。
真相
把巴西果仁的基因转移至大豆内,是为了增加大豆内蛋氨酸(一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当研究发现这种大豆内含有巴西果仁的致敏原后,有关研究已立即终止,而这种大豆亦从未在市场上出售。由此事可见,基因改造食品在推出市场前,均经过严谨的安全评估。事实上,传统杂交和基因工程均可能制造含有毒素或致敏原的食物,但基因工程的优点在于能够准确地确认及改造有关的基因至生物体内,与传统杂交比较,基因工程更能减低毒素和致敏原的产生。

问题五 传言

基因改造农作物中的耐抗生素标示基因会否增强人体肠脏内微生物的耐抗生素特性?

在某些研发基因改造农作物的过程中,会利用耐抗生素标示基因作识别那些已经成功改造基因的植物细胞。有人认为人类进食这类农作物后,耐抗生素基因可能会转移至人体肠脏内的微生物,因而影响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功效。
真相
多个国家的管理当局已检讨有关使用耐抗生素标示基因的问题。虽然理论上上述基因转移情况有可能会发生,但由于当中牵涉的步骤极为繁复,因此基因由食物转移至肠脏微生物的机会甚微。不过,业界已开始避免使用记载了能耐医疗上常用抗生素资料的耐抗生素标示基因,并研究使用其他标示基因代替耐抗生素的标示基因。